Quantcast
Channel: 羽戈:从黄昏起飞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

劝君莫笑沈启无

$
0
0

劝君莫笑沈启无

 

 

脱帽出城下船去,逆流投篙意何如。

——周作人

 

1939年元旦,北京八道湾十一号周宅的那场行刺,不仅构成了主人周作人一生的转折点,还改写了客人沈启无的运命。

谈周作人,便学他抄书。据《知堂回想录》:“那天上午大约九点钟,燕大的旧学生沈启无来贺年,我刚在西屋客室中同他谈话,工役徐田来说有天津中日学院的李姓求见,我一向对于来访的无不接见,所以便叫请进来。只见一个人进来,没有看清他的面貌,只说一声,‘你是周先生么?’便是一手枪。我觉得左腹有点疼痛,却并不跌倒。那时客人站了起来,说道:‘我是客’,这人却不理他,对他也是一枪,客人应声仆地。那人从容出门,我也赶紧从北门退归内室。沈启无已经起立,也跟了进来。这时候,听见外面枪声三四响,如放鞭炮相似。原来徐田以前当过侦缉队的差使,懂得一点方法,在门背后等那人出来,跟在后面,一把将他拦腰抱住,捏枪的手兜在衣袋里,一面叫人来帮他拿下那凶人的武器。其时因为是阳历新年,门房里的人很多,有近地的车夫也来闲谈。大家正在忙乱不知所措,不料刺客还有一个助手,看他好久不出来,知道事情不妙,便进来协助,开枪数响,那人遂得脱逃,而帮忙的车夫却有数人受伤,张三伤重即死,小方肩背为枪弹平面所穿过。”

周作人命大,子弹击中其毛衣纽扣,“肚子上留下一个青斑程度的擦伤”。沈启无就惨多了,弹中左肩,在同仁医院疗养了一个半月,子弹终未取出。

刺客为谁,迄今尚无定论。大多认为是“抗日锄奸团”所为,惟周作人坚持归咎于日本军警,后来有“不曾在日军刺客光临苦雨斋的那时成为烈士”之自嘲。若前者是真凶,则为阻止周作人落水,竟不惜杀之;若后者是真凶,则为逼迫周作人落水,似不必杀之——故我推断是前者,尽管并不以他们的果决做法为然。

早在1938年2月9日,周作人、钱稻孙等留守北京的教授,参加日本人组织的“更生中国文化建设座谈会”,便被视为汉奸,引来举国声讨。不过,周作人正式落水,还得等到这次遇刺后不久,接受伪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一职。此后日渐沉沦,直到1940年12月19日,就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堕至谷底,再无退路。

假如没有这场刺杀,周作人还会不会落水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句“我是客”,成为了沈启无平生最大的笑柄与罪证,后人说起他,必提此节。他的身后名,因此凄惶而寂寞。

苦雨斋门下有四大弟子:俞平伯、废名(冯文炳)、江绍原、沈启无。单论成就,沈启无正适合排在末尾。他的创作,无论诗歌还是散文,都算不上一流。如今我们常见他的书,反倒是那本辑录而成的《近代散文抄》(此书有二序,皆周作人所作)。但是,在破门之前,他与周作人的交谊,却非同一般的亲近。周作人对俞平伯、废名、江绍原三人,“我只认作他们是朋友,说是后辈的朋友亦无不可,却不是弟子,因为各位的学问自有成就,我别无什么供献,怎能以师自居”;对沈启无,则称作“小徒”,“为鄙人之弟子,非普通之所谓学生”,“他只继承了我的贫弱的文学意见之一部分,以及若干讲义,一直没有什么改变,这样所以非称为徒弟不可”,“依照日本学界的惯例,不假作谦虚的说一句话,我乃沈杨(沈启无本名)的恩师”——这一对比,虽是为接下来大肆批驳沈启无作铺垫,欲抑而先扬,却也足见这一对师弟之关系,因周作人的文风,素来是不尚虚辞,有些话,他可以不说,只要说了,那便有其来历。

遇刺那日,正值阳历新年,“沈启无来贺年”——当时北京已经沦陷于日寇之手,苦雨斋门庭冷落,登门贺年者,惟沈启无一人,由此更可见他对恩师的深情。遇刺之后,二人并未立即反目,恩师依然在提携小徒,视之为心腹,倚之为股肱。周作人任伪北大文学院院长,命沈启无当院里的中文系主任;伪北平市政府曾组建一个日本观光团,指定文学院去一人,周作人与时任伪北大秘书长兼日文系主任的钱稻孙推举了沈启无;1943年4月,周作人赴南京觐见汪精卫,由沈启无作陪……

后人论及周作人遇刺,沈启无非但不挺身而起,卫护其师,反而说“我是客”,急于撇清自己,往往就此展开对沈启无的道德批判,并视之为周、沈师弟反目成仇的导火索,则未免有些强梁。如上所述,这后一点,并不成立。周作人写《知堂回想录》,在其晚年(1960年12月10日动笔,1962年11月30日完稿),回忆遇刺那一段,下笔纵然一如既往平淡无奇,却暗藏了几分怨怼,“我是客”轻轻一言,不啻是道德的雷霆,道尽了沈启无的怯懦与凉薄。然而,其时周作人已经中枪,“觉得左腹有点疼痛”,仓促之间,是否就听清了沈启无之言且廿载不忘?沈启无到底说了什么呢?《知堂回想录》最早刊载于香港《新晚报》(1964年8月1日),连载至第三十一节,旋告中止(1964年9月8日)。“元旦的刺客”则在一七七节,并未刊出。1970年5月,《知堂回想录》由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司出版,此时两位当事人周作人、沈启无皆不在人世。是故,沈启无生前,应该无缘读到周作人这一段回忆录。“我是客”三字,遂成孤证。

治史最忌诛心与“后见之明”,以后来者的全知视野,妄测先人的心思,有时不免强作解人。若从1944年3月23日周作人发表《破门声明》(“沈杨即沈启无,系鄙人旧日有受业弟子,相从有年,近来言论不逊,肆行攻击,应即声明破门,断绝一切公私关系……”)将沈启无逐出门下,以及此后绕开北大评议会、挟私权勒令北大文学院对沈启无停职停薪等纷争来看,1939年元旦的那一声“我是客”,的确埋下了二人反目的导火索。若从1939年到1943年二人的过从甚密来看,“我是客”何尝导致师弟情谊的破裂呢,哪怕孤证成立,不过是长河之微澜,周作人并不以为意。而且,细究《破门声明》的内容,“近来言论不逊,肆行攻击”(指周作人怀疑沈启无暗下黑手,唆使日本作家片冈铁兵攻击他,沈启无则力称自己无辜)云云,亦未提及五年前的那场行刺。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问题。沈启无对刺客说“我是客”,到底错在哪里,是否不可饶恕?

谷林(劳祖德)先生与周作人有旧,他曾致信止庵论钱谦益事:“柳如是劝钱投水,钱伸脚入水,嫌冷,遂弗死。这个故实,一向被当作笑谈,我似乎觉得也能理解。即证以柳如是并不因此轻牧翁,可见当作笑谈的人其实搞错了。我自己年届八旬,已不以死生为意,想牧翁亦该如此。盖柳氏以当觅死地,全臣节,牧翁固以为无可无不可,其襟怀较柳氏略高一头地也。”(1999年8月17日)待谷林去世,止庵写纪念文章,特提此节,并引谷林最爱讲的“通情达理”之说,“情先于理,情移而后理入,此所以‘拈花微笑’为悟彻也”。

我钞此案例,不是要以钱谦益洗刷周作人,而在“通情达理”四字。这不仅是方法论,更是一种襟怀。这里的“情”,我理解为人情,其要义,一是平,二是恕——或者说,惟有平(如胡适所云: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才能恕。

倘能“通情达理”,再说“我是客”。让我们设身处地,回到1939年元旦上午的乱世,回到苦雨斋的西屋,你若是沈启无,直面那支杀气腾腾的手枪,第一反应将是什么?谁能保证,他会扑在周作人身前替老师挡子弹?谁能保证,他会冲上去与刺客殊死搏斗——何况沈启无只是清瘦、近视的一介书生?大多数人的自然反应,不是呆若木鸡,就是夺门而逃;更有不堪者,则匍匐讨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成都震感强烈。我有一个朋友,正在办公室工作,忽感桌面颤动,同时听闻楼下淆乱一片,他并不知爆发了地震,依本能反应,起身拔腿就跑,全然不顾坐他对面的怀孕的女同事。事后他无比羞惭,三五天内都不敢在办公室抬头,女同事宽解他:“当时谁不想跑呢,只是我没你反应那么快。”他却始终不能释怀,像祥林嫂一样絮叨不止:“你晓得我平时的为人,我怎么……”他秉性纯良,为人热忱,然而,置于险地,本能往往会战胜理性与德行。

留下来义助同事、妇孺,自然值得尊敬、表彰;不过这并不能从反向推论,逃跑者当遭批判。危墙之下,逃跑是本分,实在无可非议;扶危墙之将倾,那是英雄。既然要“通情”、“持平”,则不能以英雄的标尺权衡凡人,正如不能以凡人的心理测度英雄。

射向周作人的子弹,吓坏了一旁的沈启无。百无一用是书生,他何尝见识过十步杀一人的阵仗呢。枪响之后,他的身体迅疾如弹簧。假如他瘫软在地,或者夺门奔逃,倒也符合常态。千不该万不该,他喊出了一声“我是客”,这样的话语,只适宜藏在幽暗的心底,沈启无偏偏将人性最自私、最怯弱的一面,赤裸裸呈现于世人眼前。对他的道德批判必定如山呼海啸,如万马奔腾。

人间世所有的罪行,怯懦与自私,最爱为人所讥评。因为这是所有人心头的烂疮。藉批评他人的怯懦与自私,从而得以掩蔽自身的怯懦与自私。“我是客”沦为笑谈的原由,端在于此。

况且,沈启无的确是一个十分自私的人。周作人将他逐出师门及北大文学院,并公开宣布“凡有沈杨参与的团体或事业及刊物,鄙人一律敬谢不敏”,致他在北京一切生路断绝,只得南下投奔胡兰成。1945年初,他俩一起去汉口接办《大楚报》。胡任社长,沈任副社长,于是二人有了一段深入往来。胡兰成是何等人物,那一双卓异的魔眼,能洞穿人的心肺(尤其擅长看女人)。在其看来,“沈启无风度凝庄,可是眼睛常从眼镜边框外瞟人”,“他的人是个既成艺术品,可以摆在桌上供神,但他的血肉之躯在艺术边外的就只是贪婪。他要人供奉他,可是他从来亦不顾别人”。行李运来,胡兰成与人拎皮箱,沈启无竟能安然,后来胡兰成气不过,斥道:“这箱子里多是你的东西,你也拎!”他只好拎了。这些琐事,正可见沈启无的自私和冷漠,同时为后人批判沈启无的“我是客”提供了鲜明的注脚。

自私是人类的劣根性,但是,只要它不曾伤害他人,便不足以构成一种人人得而批之的罪过。沈启无那一声“我是客”,虽有违师弟之情,却未加重周作人的损失,反而引来了刺客无情的枪击。如果一定要说沈启无错了,那么这一枪,致他重伤,大抵可视为一种公正的惩罚。至此,报应已了。同样自私的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嘲笑沈启无呢?当然,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人们有资格笑他,然而如刀尔登先生所言:以无私自命的人,往往心胸极狭。

“我是客”及此后的纷争,一直在折磨“风度凝庄”的沈启无。俗话说,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周作人驱逐沈启无,却屡出恶声,甚至堂皇登报,在其凄凉晚年,依旧意难平,致鲍耀明的信中,仍称沈启无为“十足之中山狼”。“但思忍过事堪喜,回首冤亲一惘然”(作于1939年1月14日,“为元日事而作”),周作人终究未能惘然。在沈启无这一方,也许觉得自身有错,愧对师门,也许顾念老师的恩情,对周作人的批判与辣手,并未以牙还牙,以怨报怨;后来周作人落难,亦未落井下石。他曾在《中国文学》(1944年5月20日第一卷第五期)发表了一首诗歌《你也须要安静》,婉答周作人。兹录如下,以作结语:

你的话已经说完了吗

你的枯燥的嘴唇上

还浮着秋风的严冷

我没有什么言语

如果沉默是最大的宁息

我愿独抱一天岑寂

你说我改变了,是的

我不能做你的梦,正如

你不能懂得别人的伤痛一样

是的,我是改变了

我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的重负

我就封闭我自己所应走的道路

假如你还能接受我一点赠与

我希望你深深爱惜这个忠恕

明天小鸟们会在你头上唱歌

今夜一切无声

顷刻即是清晨

我请从此分手

人间须要抚慰

你也须要安静

 

 

供《观典》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6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